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刘鹗《明湖居听书》
第1题:对“攀登泰山的景象……愈险愈奇”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王小玉的演唱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特点。
B.巧妙地以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
C.此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
D.融情于景,更好的表现自然美和艺术美。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2题:下面句子中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兵器,武器
B.诸侯之所亡 亡:丧失,丢失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一向,过去
第3题: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破灭之道也 封天下之谋臣
第4题: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第5题:下列每组加横线字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
A.孱头/流水潺潺 莅临/不寒而栗 侍奉/伺机而动
B.顺遂/半身不遂 船舷/故弄玄虚 和煦/殒身不恤
C.卷宗/胜券在握 篆书/如椽巨笔 血晕/血口喷人
D.市侩/脍炙人口 扁平/一叶扁舟 桀骜/佶屈聱牙
第6题: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无耻滥言 流览一遍 漫山遍野 怙恶不悛
B.括不知耻 气喘嘘嘘 化学反映 抛地有声
C.记忆尤新 莫衷一是 缀句成文 专程谒见
D.惴惴不安 敷衍塞责 招摇撞骗 苦心孤诣
第7题:下列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孜孜矻矻(勤勉) 放浪形骸(身体) 苦心孤诣(学业等所达到的程度)
B.不学无术(学习) 錾不见人(遥远) 逸兴横飞(超逸豪放的意兴)
C.刚愎自用(执拗) 诬天藐小(轻视) 南辕北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D.缘木求鱼(探究) 轩峻壮丽(高大) 泱泱大国(形容气魄宏大)
第8题: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蹴而就的作品《鹦鹉赋》,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
B.影星章子怡在演艺道路上本来顺风顺水,风光无限,但是否极泰来,因身陷“捐款门”,她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C. 他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D. 春天的植物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第9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 ,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看不到狼的踪迹, 听不到它的声音,它 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
A. 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还
B. 但是 所以 如果 就 也
C. 但是 而且 如果 就 还
D. 因为 而且 即使 也 也
第10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村人的努力,这片沙滩变成了良田。
B.同学们都发扬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C.风遇到防护林的时候,速度就减少了一倍。
D.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11题: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小说在唐代叫做( )
A.传奇 B.话本 C.拟话本 D.小说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晏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见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哔众章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王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12题:根据文意,下列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表现的为( )
A.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D.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第13题:有关选文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要懂得历史是发展着的。
B.“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的正确结论
C.选段文字由表及里.揭示了主观主义学风的实质和危害。
D.课文是篇典范的议论文,从结构上看,选文属于结论部分。
第14题: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课文的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中心论点,也标明了论述范围。
B.课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C.作者引用马、恩、列、斯的著名论断作为论据,以便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D.课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正反对比和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上。
第15题: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菁(qīng)华 宁(nìng)可 冠(guān)心病 翘首回望
B.吐蕃(fān) 庇(bì)护 歼(jiān)击机 呱(gū)呱坠地
C.请帖(tiě) 梵(fán)文 发横(hèng)财 按捺(nà)不住
D.链(liàn)接 创(chuāng)口 倒(dào)春寒 拈(niān)花惹草
第16题: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种鏖兵的情况无论如何同这样的青山绿水也不能协调起来。人世变换,今古皆然。在人类前进的征途上,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B.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C.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渍。
D.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驽,一起上船迤逦前进。
第17题:下列各句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六月二十七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楼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
B.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 、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
第18题: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专家指出,父母一般不要让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远离自己,否则,孩子的心理、性格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
B.同学们自发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去校外服务,几年中,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C。认识沙尘暴的特点,了解沙尘暴的成因,有助于更好地治理沙尘暴,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D.正是因为成千上万人的不断努力,整个社会才充满了活力与朝气,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19题: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 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 了个圈儿,不见了。
②您听:“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由险滩与江流所组成的主旋律是多么 !
A.飞来 画 雄壮 B.飘来 画 跌宕
C.飘来 转 跌宕 D.飞来 转 雄壮
第20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
B.乐府始置于西汉,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乐府诗”或“乐府”。
C.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被称为“旧时代的葬歌”。解放后他还创作了《茶馆》《王昭君》等话剧剧本。
D.世界名著《神曲》《双城记》《基督山伯爵》《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依次是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大仲马和苏联的肖洛霍夫。
森林就是一个世界
如果没有人的掠夺行为的破坏及干扰,这个世界是宁静的、清新的、富饶的、伊甸园一般的绿色世界。
这是一个没有标语、口号和广告的世界。
这是一个互为依存、彼此作用、谁也离不开谁的世界。
在森林世界中,树木和其他所有绿色植物,是唯一能够把光转化为化学能的兢兢业业的生产者。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食物制造厂。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水分、无机元素,制造糖类与淀粉。作为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森林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动物.则是绿色世界的消费者。它们之中或者以植物为食料,或者捕食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总而言之,这两类不同食性的动物,都不可能离开绿色食物而单独生存。
千万别小看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细菌与真菌,它们是勤勤恳恳的分解者。它们能使枯枝烂叶、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腐烂分解,变为无机物质,再还原给绿色植物吸收利用。
由此可知,森林世界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不知疲倦的工作,而使有生命的生物群体与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且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循环不息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的独立系统。
森林生命的织锦是如此复杂微妙,如果其中的一根生命线断了,那么整个织锦上的图案就会松散开去,森林本身也会遭到破坏。
这就是森林生态系统。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之初森林是唯一的摇篮,是唯一的衣食之源的道理所在了。
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呼唤着理解与爱并且诉说着孤独与痛苦的时候,其实在这个充满误解的世界上,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
直到本世纪中叶,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木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的。林业和伐木之号是可以画等号的。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在历朝历代的政权更替之后,无不大兴土木营造宫殿,盛极一时的富丽奢华是由森林中砍伐下的木材支撑的。秦始皇修阿房宫,征召天下70万人,把蜀、楚、湘等地参天大树砍伐一尽。杜牧有赋叹道:“蜀山兀,阿房出。”
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
——选白徐刚《森林写意》
第21题:有关选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作者带着审美情感解读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的感激之情。
B.森林的生态系统复杂微妙,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C.森林是原始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唯一的依靠。
D.选文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第22题:对“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一句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与下文所写的森林对人类及地球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对比。
B.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引出下文对森林的详细介绍,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森林的作用。
C.人类文明史上的每前进一步,都是以大量砍伐森林作为代价的。
D.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是: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术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
第23题:联系文中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作者通过对森林的观照和审视,提醒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B.人们对森林的审视是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误解又接受了惨痛的教训后才意识到的,暗示森林是无法替代的。
C.作品的深层意蕴在于倡议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森林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D.作者采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力图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森林的丰富内涵。
第24题: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煤屑(xiè) 颓(tuí)废 纤(xiān)细 混混(hùn)沌沌
B.着(zhuó)衣 山冈(ɡānɡ ) 处(chù)分 淇水汤(shāng)汤
C.挫(cuō)折 炽(chì)热 婀(ē)娜 游目骋(chěng)怀
D.扁(piān)舟 旋(xuàn)风 弭(mí)谤 义愤填膺(yīn)
第25题: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讳疾忌医 微言大义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B.磐竹难书 两全其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掷地有声 曲意逢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至高无上 原型必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高职单招资料丨培训丨志愿指导
考生们对报考哪个学校有疑问的
欢迎进群关注,老师会进行解答
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都能上好学校,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