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校外培训机构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在这种大背景下,不仅一些从业人员感到非常迷茫,和他们一起陷入“窘境”的还有学生的家长。
由于长久以来补课带来的“惯性”,一些“卷习惯”了的家长会觉得很困惑,不知道未来对孩子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教育部会出台双减政策,本身目的就是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同时也要减轻在校生的学习压力、规范教育市场,于是在双减政策逐渐落地后,学科类培训机构遭遇了“团灭”。从学前教育到初中教育,整个K9阶段学科培训被纷纷叫停。
根据新规,周末休息以及节假日期间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能进行补习,更不能进行资本化运作,学科类补习班也只能划分为非营利性质的机构。
在此情形下,校外培训业面临着巨大考验,不少教育类的头部企业为了求生存已经开始裁员,还有一些公司在试图转型,而中小培训机构就没那么幸运了,很多都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即将关门大吉。
不过,本来是帮助学生的家长减负的政策,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倒是让一部分家长变得更焦虑了。
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们不补课了,面对未来的中考和高考,会失去竞争优势,而且如果我不给孩子加课,别人还在补,那我的孩子该怎么办。
于是一些家长开始通过其他渠道给孩子补课,比如请“一对一私教”,或者跟几个家长一起“拼家教”,组成小班教学模式。
培训机构纷纷关门,学生不能再去校外补课,但是私教和家教却流行了起来。
一些有钱人家开始给孩子请一对一私教,尽管收费比较高,但是为了提升成绩,家长也毫不吝啬。而一些普通家庭则开始“拼家教”,就是几个家庭请一名老师给孩子补课,费用上大家可以均摊,每个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也小些。
其实双减政策之前,家长们已经有了小班补课的模式。毕竟与大班相比,小班人数比较少,这样老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且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会更集中,即使自控力差些也可以很好的专注学习。
而一对一私教就是更精准的授课方式,虽然每节课多则几百元,但是对提升孩子的成绩还是很有帮助的,价格不菲但是效果比较明显,对想快速提升成绩的家庭是一种不错的模式。可是父母给孩子请“一对一私教”的形式真的可行吗?
此前,教育部下发了最新的通知,明确指出包括一对一私教在内这些隐藏补课形式都在禁止行列里,另外以家政服务、家庭教师等名义对孩子进行辅导的个人和机构都属于被打击的范围。
没有资质的老师不允许私开培训,有资质的老师更不能有偿教学,其中“直播”培训也要被暂停。
这样看来,不管是私教还是“拼家教”都是行不通的,那么教育部为什么会对此做出这么严格的规定呢?
家长们给子女请“私教”和“家教”,无非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但是大人往往忽略了这种授课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教学资质不明确
首先是教师的资质问题,私教或者家教一般都没有教师资格证,更没有办学资格,而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在职老师是不允许在外补课的。
无法保证安全问题
其次,现在做家教的大部分是没毕业的大学生兼职,或者是已经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在家补课,彼此的安全都没有保证,万一被不坏好心的人趁此机会“钻空子”,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家长而言都是损失。
对学生来说是另一种压力
另外,一般私教或者家教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补课,基本上相当于量身定做,这种学习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对校内课堂的教学会无法适应,既不利于学习,还可能产生另一种压力。
其实家长们对补课的焦虑,说白了是担心孩子的成绩。自己虽然可以不补课了,可是如果其他家的孩子还在悄悄地进行“地下辅导”,那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会被超越或者被甩在后面。
因为有了这种心态就形成了家长们补课的内卷,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件事,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补课。
事实上,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应该稳定心态、不要焦虑,让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爱上学习才是提高成绩的长久之计。
目前10000+人已关注京津冀查校网